时下,对于很多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女人而言,疲乏似乎是一种生活的常态。但是面对这种“常态”,女人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;
皮肤变得粗糙黯淡,精神状态每况愈下,四肢也感觉疲乏无力,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你长期奔波劳累导致的,但更有可能是因为你的气血不足造成的。
所以,懂得爱自己的女人,首先要懂得时刻审视自身的健康状态,想知道自己是否也存在气血不够充盈的潜在危机,不妨参考下面几条来给自己做一个初步的诊断。
- 气虚:脸色萎黄,易疲乏,少气无力,怠于说话;气短,声音低沉,头晕心悸;舌头颜色较淡,舌边现齿痕;多汗,食欲不佳。
- 血虚:面色萎黄或苍白,眼睑、嘴唇、指甲、舌质颜色淡白;头晕乏力,眼花心悸,失眠多梦,健忘,双目干涩;手脚发麻;大便干燥;月经延期、量少色淡或闭经;脉细弱无力。
由于血能载气,因此,大多血虚者往往也伴有气虚。上述情况如果也出现在你的身上了,那就请马上重视起来吧!
中医典籍告诉你
中医认为,气血乃人身之根本,正如南宋著名民间医学家杨士瀛在其著作《仁斋直指方论·血荣气卫论》中说:
“人之一身,所以得全其性命者,气与血也。血气者,其人身之根本乎。”
同时,中医还认为“气血失调乃百病之本”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:“气血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。”因此,诸多中医典籍都强调,人们应该“谨养气血”,以保证人体的健康。
“有诸内者必形诸外”
“有诸内者必形诸外”出自元末明初的医学著作《丹溪心法》,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体外与体内有着密切联系。
因此,人体内在脏腑气血的不足,必然要表现在外在的皮肤、颜面之上。气虚了,就会面色无华,精神差,疲乏无力。
血虚了,就会皮肤枯燥,面色苍白或萎黄,指甲不光滑。所以女性脸色苍白、皮肤干燥无光泽等,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。
血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气旺血充,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才会正常;
血气充盛,人体才会有充沛的精力、活跃的思维、矫健的身躯、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应变力,才能够光彩照人;
血气的水平与人体的身体健康、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。
“血为气母,气为血帅”
《难经·二十二难》中说:“气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”意思是说,气与血密不可分,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,共同维护人体的生理活动。
在中医学中,气属阳,主动,气有推动、温煦、营养、固摄、调节的作用;血属阴,主静,性凉,血的运行是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而来的;
同时为了保持血液按一定的脉道运行,不至于逸出脉外,又需要气的固摄作用,而气的来源又需要血的营养。
所以血的宁静与气的推动、固摄之间形成了一个阴阳的协调平衡,这就使血气得以正常运行。
“血”和“气”相依相倚,谁都离不开谁。而两者的协调平衡,即气血充盈,才能使女人的容颜如水般滋润而美丽。
美丽健康随身行
中医认为,气旺则血充,气虚则血少;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。仅有血而无气的推动,则血凝不行,而成淤血。
仅有气而无血的运载,气就无所依靠,就会涣散不收。所以,气血既要充盈,更要流动起来,流动的气血便能产生活力和美丽。
而如何才能让气血充盈并能够流动起来呢?下面的补养和调理处方能够给你的健康与美丽加分。
补气血的药材与食物
在中医理论中,人的气来源于三个方面。肾所藏先天之精气,肺所吸入天地之清气,脾胃所吸收之水谷精气。
这三个方面是人体精、气、血的来源,所以补气血就是要补肺、脾、肾。下面是可以用来补养气血的药材与食物,女士们可按需进食。
- 人参:大补元气,补肺益脾,生津安神,乃补气之佳品。
- 黄芪:补气固表止汗,尤其适用于气虚汗多者。
- 山药:补肺、脾、肾三脏之气阴,既为中药,亦为美食。
- 大枣:补气健脾,安神养血,乃生活中最常见的补养气血之佳品。
- 当归:补血,活血,调经,乃女性补血之良药。
- 西洋参:补肺降火,养胃生津,宁心安神,对阴血不足、虚烦失眠者尤为适用。
- 枸杞子:滋肝补肾,益精明目,润肺补虚,可调节肝肾阴血虚弱。
- 阿胶:补血滋阴,自古以来就是补血要品。
- 何首乌:既能补血益精,亦能乌发生发。
- 菠菜、小米、黑米: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有滋阴补血之功效。
- 玫瑰花茶:有行气、活血、化淤、调和脏腑之功效。
调养精神
女人的精神情志会影响到身体气血的运行。比如,在生气时气血会上冲到大脑和脸部,出现满脸通红的现象。
由此可见,精神情志对气血的流动和运行有很大的影响。因此,要想容颜美丽、身体健康,就得调养精神,好心态的女人才有好状态。
- 保持平静的心态,避免情绪的激烈变化,不要出现大怒、大喜、大悲的现象。
- 保持乐观的情绪,凡事都要向好的方向看。
- 不能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,要找到合适的渠道宣泄不良情绪。
运动
多数女人好静不好动,甚至有的女人认为静态是美丽的,是优雅的。是的,静态固然美丽,但这并不说明动态就不雅致。
从美丽和健康这方面说,动反倒比静更有益于养颜、养生。因为动能使气血通畅,血液流通。
因此,运动是使气血流动起来的最好方法,如果你不能接受过于剧烈的运动方式,那么散步、瑜伽、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